这样养大的孩子,比穷养更悲哀

有人说,“被贫穷包围的人,有太多血与泪的挣扎!”

有人说,“被贫穷包围的人,有太多血与泪的挣扎!”

不得不承认,贫穷的家庭真的不好过。

但比起穷,易怒的父母才是整个家庭的悲哀。

《沉默的病人》一书中,心理治疗师西奥说,小时候父亲总会骤然大怒。

一句无伤大雅的话,一个稍有不同的见解,都能瞬间点起一把怒火。

西奥感觉“整个房间都在颤抖”,于是,他便“吓得一头钻到床底,躲到墙边”,希望“砖墙把我吞噬,好让我瞬间消失。”

西奥的描绘,让我这个成年人的心瞬间揪起。

贾兰华曾说:

当最爱的父母发火,无助的孩子只能颤抖。

这种精神折磨带来的伤害,远比家庭贫乏,要深得多。

01 那些易怒的父母:杀掉了安全感

心理学家曾指出,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,它建立在孩子幼年时期。

安全感,看不见摸不着,却是在父母点滴陪伴中建立的。

情绪稳定的父母,是孩子抵御外敌的战友;

而易怒的父母,却是杀人于无形的刽子手。

这样养大的孩子,比穷养更悲哀

陈乔恩曾多次提到,小时候对妈妈惧怕到极点。在妈妈易怒情绪中长大的她,妈妈的脚步声便是“魔鬼的声音”。

这让她曾一度孤僻和抑郁,宁愿独自跑到墓地里,看着那些阴森孤寂的墓志铭,也不愿回家。

而长大后的陈乔恩,却明确表示自己:缺乏安全感。

这样养大的孩子,比穷养更悲哀

她还自称,不喜欢惊喜,喜欢独居生活,容易烦躁。连好友安以轩,也曾吐槽她太宅,而且只跟家里的猫讲心事。

正如乔恩所说:“人内心都是温暖的,只是有时候必须武装自己,或者忽略一些自己的感受。

母亲的易怒,恐惧的童年,或多或少,杀掉了她太多弥足珍贵的安全感。为了保护自己,长大后,她便躲于壳中。”

而最终让她破防的,正是因为这个叫Alan的人:“能看透我的壳,感受到我内心。”

这样养大的孩子,比穷养更悲哀

是啊,没有安全感的人,往往会隐藏甚至忽略自己的感受,甚至连展示脆弱的勇气都没有。

他们轻则自卑、敏感,讨好;重则焦虑、交际障碍,甚至抑郁。

所以,请别让你的易怒,杀死孩子的安全感。

因为他们怀揣的那颗心,不是钻石,而是玻璃:简单至纯,却又敏感易碎。

02 你的大吼大叫,比想象的更可怕

曾有一育儿节目,讲了个叫浩浩的3岁孩子,妈妈反映,他经常无理取闹大哭:能刷牙却偏不,能走路却偏要抱。

妈妈觉得:就是孩子太懒,是在利用她。

然而,育儿师却在观察中发现,浩浩其实完全有能力独立,而家庭的真正问题,是出自浩浩妈。

她一不顺心,就会大吼大叫:

孩子乖乖玩小汽车,妈妈嫌他“吵死了!”;

孩子对路边摊上肉的种类好奇,妈妈直言“不许问,不要再烦我!”。

育儿师评论:

这个家庭给她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——尖叫。

最后节目组让妈妈做了场声音体验,将日常家中声音放出。当刺耳的训斥声扑面而来,妈妈开始恐惧害怕,最终捂耳蹲下痛哭。

这样养大的孩子,比穷养更悲哀

当成为局中人,她终于体会到了易吼易叫给人的感受,说:“根本不想在这样的家呆着”。

在我看来,浩浩妈妈是爱孩子的,也许她只是在“教育”孩子,也许只是被疲惫的生活磨灭了耐心。

可是,孩子的成长需要科学的规律,孩子的哭泣与“不听话”背后,藏的正是需求与无助。我们不能把孩子框在——大人们自以为对的准则里,一不符合,就埋怨拒绝。

这样养大的孩子,比穷养更悲哀

正如育儿师所说,低龄的孩子,特别需要三件事:

安全感、好奇心的满足,以及情绪的释放。

大吼大叫,一点一滴扼杀了孩子归属感,更是将孩子的求知欲与好奇心,也扼杀个精光,这是在掠夺他们探索与学习的机会。

最可怕的是,易怒的我们,对这一些,竟并不自知。

03 你的语言,藏着杀人的刀子

易怒的父母,通常不可避免地伴随着——语言暴力,即用谩骂、诋毁、蔑视、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。

儿童学家阿黛尔·法伯说:“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。”

有一视频,叫《语言暴力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》,讲的是沈阳看守所少年犯的故事。

马俊,小时常被骂“猪脑子”,后因债主骂其“猪脑子”,持枪杀人。

唐亮,小时常被骂“丢面子”“丢人”。后因竞争对手骂其“丢人”,持斧砍人。

曹夕,小时常被骂“怎么不去死”,后因店主骂其“怎么不去死”,持刀捅人。

……

这样养大的孩子,比穷养更悲哀

这些少年犯,都曾在童年,遭受过语言暴力。这种精神虐待就像毒瘤,在体内扎了根,威力一点也不弱。

克罗斯博士曾做过实验

“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攻击,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,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,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。”

孩子们的内心都是敏感的,当自尊或人格伤害,积累到一定程度,相似的语言,便勾起了痛苦不堪的回忆。一旦爆发,便如洪水猛兽一般。

《傅雷家书》中说:“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,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。”

孩子是父母的影子,也是镜子。

所以,亲爱的父母们,请别再逞一时的口舌之快,孩子不是我们的情绪垃圾桶。

04 五个小建议

马克思说:“为了孩子,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。”

而我们内心呐喊:“道理我都懂,可就是控 制不住!”

如果你总在「发怒-后悔--失败-继续后悔」的怪圈中,周而复始的循环。

那以下几点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
① 发火,不如爱自己

生气的原因很多:工作繁忙、精神焦虑、与人攀比、夫妻矛盾等等,而很多时候,孩子只是导火索。大多数的脾气,其实都在表达:我缺爱了。

与其迁怒孩子,不妨多去思考,如何爱自己,去提高自身情绪的基准线。

不压抑,不淡定

身为父母,本就不易。压抑自己,只会伤身又伤心,不如对孩子坦诚大喊:我的怒火快喷出来了!我要发脾气了!你快逃!

③ 不用你,而用我

明明是担忧和关心,却总把温和变成责备。生气时,请默数15秒后再开口,并把“你”改成“我”开头,比如,“我担心你……”。

④ 对不起,我爱你

如果还是发生了,请及时沟通致歉,并坦诚生气的真实原因。如果孩子做错了事,要一起商量解决办法。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,爱他的事实,从未改变。

⑤ 看书很累,觉察很贵

不管是情绪还是亲子问题,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。平时多读书,是性价比最佳方式:比如《非暴力沟通》会提醒你看到孩子背后的需求,《游戏力》会教你如何做亲子联结,《终身成长》会让你换个思维看待问题,等等。

曾经看过一句话,“读书最大的好处,在于觉察。”

哪怕我们不能立刻改变,其实只要我们开始觉察情绪,就是成功的一大步。

05 写在最后

希望我们不压抑不放弃,在不断探索与尝试后,用真正平和的心态感染孩子。

稳定的情绪,就是我们可以给的“富养”

这样养大的孩子,比穷养更悲哀

《少年派》中,林妙妙曾问随和的江天昊:“你知道你爸妈身上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吗?”

——答案是,情绪稳定。

真期待有一天,别人也会这样羡慕你的孩子。

内容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,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230890.com/zhan/17526.html

(0)

相关推荐